【http://www.jgds1688.51sqw.com/ 】
青岛在中国雕塑界不可抹煞的显要历史的青岛雕塑园,终于打破了7年的沉寂。
园内散落在绿草、石阶处的雕塑在海色天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闲置已久的白色雕塑馆经过粉刷修缮,门户洞开,与园区毗邻的停车场排满了车辆。一场以“青铜之声”为主题的雕塑艺术展在雕塑馆开展,不仅聚集了全国艺术和雕塑领域30余位专家学者,还有数以百计的周边市民闻讯前来,一睹风采。
大家不约而同地聚集,只为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雕塑“回家”。
89件青铜雕塑精品集中展现了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雕塑名家的多元风格,同时也重新开启了这座城市开风气之先的集散全国雕塑艺术的辉煌传统。伴随着这次意味深长的展览的启幕,青岛海滨雕塑园和它的雕塑艺术馆正式更名“升级”,成为中国雕塑院·青岛雕塑园和青岛中国雕塑馆;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同时受命,担纲新成立的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院长。人们似乎重新回到了1997年,中国**为雕塑而建的艺术馆在这片与海相接的园地拔地而起的日子。这片经历了长时间的静默甚至荒芜的孤独海岸,因为雕塑的回归,而重新迸发出久违的活力。
吴为山无疑是昨天展览上的主角,正是他,将这场富有历史意义的展览搬进了雕塑园;也正是他,力促了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的成立,重新激活了这片海滩,并将青岛重新置于全国雕塑艺术的主导阵营中。他告诉记者,2002年他首次在这里办展,之后便始终对这里艺术与天海交融的景致念念不忘。“雕塑是需要空间的,包括自然的空间和社会空间。青岛不仅提供给创作者充足的自然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所营造的社会空间。”作为雕塑家的吴为山对青岛充满了感谢,感谢它为中国雕塑界搭建了如此优质的平台。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姜正轩将此次雕塑园和雕塑馆的 “重装上阵”比作雕塑“回家”:“中间道路曲折,结果终于圆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雕塑则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灵魂,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的成立不仅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作为文化产品的雕塑也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追加动力。”
来参观展览的人群中,还有一张熟悉的面孔71岁的青岛雕塑艺术家徐立忠。上世纪80年代,正是他的作品“闻一多像”,开启了青岛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的城市雕塑艺术。2011年,也是他一次次通过《青岛日报》的“**报青年记者调查”栏目发声,为雕塑园的荒芜和园中“失落”的雕塑“声诉”。面对今日之成果,徐老欢欣鼓舞,他将这次雕塑园的复兴,看作是青岛城市雕塑所经历的第三次发展高潮。“拥有了城市雕塑,一个城市的文化结构才算是完整的,“这些雕塑将**存在,不断放射出文化艺术的光辉力量,这也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文化需求。”
在“青铜之声”展览上,面对前辈雕塑艺术家刘开渠的作品,长时间驻足凝神的青岛雕塑家协会**张白涛感慨万千:“如果我们将1997年开启的辉煌不间断地延续下去,结果将会怎样?希望今天雕塑馆的这个高起点的开端,能够成为国字头的经典,使所有的艺术家以在这里举办过展览为荣。”
昨天,在雕塑园附近居住的65岁的邵玉清,也赶在开馆前与好友亲朋聚集到雕塑馆的门前。她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天的场景,让我们这些住在周边的居民都开心得不得了,原先那个有雕塑的美丽雕塑园又回来了!与邵玉清同行的朋友则用“画龙点睛”来形容雕塑园和雕塑馆的重新开张:“这么好的环境,这么漂亮的海滩,搁在崂山和市区之间,就像是青岛人的脸面,如果没有雕塑来做点睛之笔,那真是缺少了灵魂啊!